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
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
國家5A級旅游景區
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被譽為“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”
“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”
國家地質公園,寧夏新十景之一
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
被《國家地理》和《中華遺產》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“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”
寧夏水洞溝遺址旅游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,西距銀川市19公里,南距靈武市30公里,距河東機場11公里,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,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,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,占地面積7.8平方公里。
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,被譽為“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”、“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” 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,國家地質公園。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、“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”之一。 榮獲“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”銀獎。
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,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,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。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四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,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。1923年,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、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,通過發掘,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,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。如今,80多年來,經過六次考古發掘,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。
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、“橫城大邊”、烽燧墩臺、城障堡寨、藏兵洞窟等構成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。
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,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,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,這里還集中了魔鬼城、臥駝嶺、摩天崖、斷云谷、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。
地理位置
寧夏水洞溝旅游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靈武市臨河鎮,西距銀川市19公里,南距靈武市30公里,距河東機場11公里,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,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,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,占地面積7.8平方公里。
地形地貌
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,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,使這里充滿了雄渾、奇特的荒谷神韻,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,這里集中了魔鬼城、臥駝嶺、摩天崖、斷云谷、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。
氣候
水洞溝屬溫帶大陸性氣候,在全國自然區劃中屬溫帶干旱氣候區。雖然深具中國西北內陸,但干旱少雨、蒸發強烈、冷熱溫差大、光照充足、風大沙多,冬寒長、夏熱短、春暖遲、秋涼早和氣象災害較多等特點。也造就了這方水土極致、透徹、堅韌的特質。